蔡毅 官方网站

http://caiyi.artlianhe.com

蔡毅

总浏览人气:147955

蔡毅(1965——)男,湖南永州宁远人,祖籍江西,汉族。原名蔡骥,字曦廉,号嶷山居士,潇水江南。自幼酷爱唐诗、宋词、盈联、书法、演讲,常喜一杯茶,一本书。在岁月的时光里,既有南山中那悠然豁达的诗意,也有大江东去的情怀。庭前看花开花落,空中望云卷云舒,把酒临风,去留无意。一笔写执着,一笔写放下,方寸之间话人生。    在舜源峰下求学的日子里,舜帝陵前思圣贤,斑竹故闾念苍生“为歌呻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诗句常萦心际。它像中华文化的精髓早己融入了我生命的血液之中。曾记得当年武汉大学著名的欧阳德威教授说过一句名言:“你若爱好
查看详情>>

蔡毅 艺术家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当代诗人蔡毅散文两篇

谈《春》的意境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新颖的构思、朴素自然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把大自然和谐之美带给人间。表达了朱自清先生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怀。在《春》的一文中、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寄托着朱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清丽、隽永、贮满着诗意、构成他文中有画、画里有情的艺术意境,是与他语言清新、凝炼、酣畅、自然的特点分不开的。在《春》的一文中,始终没有雕琢堆砌之感,它给人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大自然之美,让人陶醉在大自然之中,似乎有一种忘了世俗“烟火”的感觉。然而,作为朱自清先生来说,他追求作品的意境与他追求人生的道路是一致的,这在其他的其它作品中都有所表现。本文就《春》的一文,谈谈《春》的意境追求。

    从《春》的全文来看,作者对《春》的意境追求,是一往情深的。首先表现在他对各种景物的画面融注,五个春图、五支春曲,不论是轻描素抹,还是浓笔饱墨,字字含情,句句有意。作者对《春》的热爱,从写景的字里行间流溢出来。

    请看,《春》的到来之前,大地“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生动而形象的描写,给人耳目一新,使人心胸顿觉开阔,接着是“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在作者的笔下,一幅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大地早春,给人一种清新、隽永、景象奇异,色彩瑰丽,气象万千之美。这正是作者怀着对大自然,对社会探索的思想意境,

    再看“迎春图”,人是画面的主体,人也充满了春意,“城里乡下、家家户户,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试想在那个风雨如磐,“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朱先生对《春》的讴歌,产生了如此强烈的爱和热情,这是我们每一个读者不难理解的思想意境,他对美的颂扬,对力量的赞美,这正是作者对《春》的思想艺术的追求。从而也反映了朱自清先生奋发向上和进取的一面。

    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始终是饱满的。然而作者的艺术也始终没有脱离现实,作者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融情入景,直抒胸襟,写出了自己的切实感受和联想。下面,请看看第四幅“春雨图”。作者在这幅图里,其主要笔墨是特写《春》的傍晚。春天的到来,阴雨绵绵“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比喻生动贴切,十分准确恰当地写出了春雨的形象,这可以说与杜甫的《春夜喜雨》有同工异曲之妙。请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再看“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这不正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结果吗?还有“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这不正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自然诗境之美吗?作者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与环境中,怎么不感慨万千,触景生情呢?也许他想到了自己同人民的命运一样,理应自得其乐,分享大自然无私的奉献。可是真正的社会现实如何呢?人民真正的自由幸福安在?这正是作者的思想与现实矛盾相冲突的自然流露。朱自清先生作为当时社会的一个进步知识分子,显然对其现实是不满的。但为了解脱内心的痛苦与矛盾,一时又找不到改变现实的对策,所以也只好假借大自然的风情为自己解脱其内心的痛苦,向往一种和平宁静的自由生活。我认为这才是朱自清先生当时真正的思想感情的流露。

   但是,在后来的许多读者中,一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时,对这个思想意境是忽视了的。我认为这样去理解《春》的思想艺术意境,并未有损于作者的形象,反而更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只有这样去理解,我们读者的思想才能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也只有这样去理解,我们才能体验到那个时代,人民对自由和幸福追求的壮美。

   作者通过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从表面上看,《春》全部充满着爱,歌颂了大自然的新、美、力,其实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复杂的,这可从作者一九二八年曾在《那里走》一文中得到证明。文中他表明要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况且在那个时期他前后的作品中,都反映了一种消极的思想倾向。如果我们大家一致认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暂时”逃避,不与反动势力同流合污的思想镜子的话,那么《春》,我则认为是作者在徘徊中寻找靠向和平、自由、理想生活彼岸的“小船”。

   由此观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之所以长期倍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就是因为他的散文意境之美是和思想艺术和谐统一的。当然也与个人的风格及品质有关。除此之外,他的散文还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丽、隽永之美。

 

 

 

谈艺术

    什么是艺术,我觉得艺术的真谛在于力量,在形式与内容的表达上各有千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人类发展至今,艺术的影响力无处不在。不管怎样,如果有一种艺术能让生命支撑着自己与自已做斗争,自己改变了自己。我想这样的艺术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如果一个艺术家没有因为自己的作品而使自己的人生发生改变,那么这样的艺术创作就毫无意义了。

   不论是诗词、歌赋、散文、小说、书法、绘画等。如果没有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任何的启发和影响,那么这种艺术的存在就是多余,甚至是不耻的。当然,我要说的这种改变,不是随随便便的放弃与坚持,它改变的不是某一观点、某一习惯、而是要深刻地改变整个人的生存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就是要通过顽强的努力实现自我的超越。

   艺术源于生活,来自生活。我曾看过一本《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该书写得还凑合,谈不上怎么样,但这本书的书名却非常有趣。其实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今天,在我看来,艺术与非艺术之间本来就没有一条十分明晰的界限,只有一种努力,在使他形成某种强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就是艺术。

   从前北京的一位书画朋友告诉我,梵高在生前,从没有人承认他的画是艺术,甚至把他的画作看成垃圾,并认为那些东西根本不符合艺术的规则。可是后来谁也没有料到梵高的绘画艺术却能传出一股无比强大、令人不安的力量。

   在梵高所写的日记中,曾有一篇题为“我不是一个怪人”的日记里,梵高则这样表达了他当时内心严酷的思想斗争。在凡高自己看来,他是一个正常的人,甚至是一个大大的好人。然而可悲的是,在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却极力地打击他,排斥他。梵高的不幸就是生活在如此巨大的社会反差之中,他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于是他只能不断地通过自已的作品来获得生活下去的力量,与当时黑暗的社会抗争。

   其实人们都喜欢艺术的自由性,那么,何谓自由性呢?在我看来,艺术真正的自由性就是一种纯粹超自我的力量。艺术自由性的首要特征就是指当我们陷入某种让我们受到束缚的处境之中时,我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超越自己,探索一种让自己不被如此般统治下去的方法与策略的艺术。如写作、绘画、书法、摄影就是人们一种追求自由的体验事件。

   我曾经认为,我的人生就只能按照当下所有中国人的生活模式,一直生活进行下去。当我对此不能做出任何的改变之前,我就必然去选择我喜欢的艺术去表达我生命中的喜、怒、哀、乐。用这种艺术形式,去向社会传递我所拥有的一股强大力量,这股力量能让我发生很大的改变,会让我变得不再一味地否定自己的人生,不再自暴自弃,甚至会让我对未来的人生又有重新的憧憬。

   似乎命运,确实跟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一次不经意的艺术创作,竟然会让我走火入魔似的,竞然让我多了一份阅历后的沉淀与执着,而少了一份浮躁中的名利与虚荣。真正的艺术本质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达。

   通过这么多年的研究与探索,让我真正的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论是古典诗词的艺术创作还是现代诗歌等艺术的创作,都是在拿艺术跟自己战斗,只有这种艺术创作的追求精神,才是最珍贵的。艺术的快乐就是逼自己把自已当作对手,逼自己超越自已,这确实是一场残酷的体验,一场心韵漫妙的心灵之约,这种体验能与古人今人共呜。

   真正的艺术始于兴趣,除此别无捷径。通过反复的艺术偿试,也能让我们对自己过去的人生观,价值观会有一些新的看法,这些都是十分正常必要的艺术追求过程。写到这,又让我想起了不久前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这首现代诗的创作过程,让我对艺术的自由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今天的我来说,无异于又是一次重生。

走过岁月漫漫的征途  

多少载风霜雪雨

 

我不起诉

我不啼哭  

让所有的磨难与痛苦

化着抗争进取和荣辱  

风干过后的不眠长夜  

却给我留下太多不可预测的变数

 

我把多年的行囊收起

去推翻一道道的定义  

在层层叠叠的枷锁中  

让我倒吸了一口凉气  

不顾眼前这站立的红色高原  

我除了内心的善良  

还有无须提醒的自觉  

约束的自由让我更加坚强

 

当我行走在这孤独夜阑的城市  

假如有一天我躺在他乡的街头  

朋友

请不要为我哭泣  

假如有一天我倒在醒风血雨的路口  

朋友  

请你相信我为正义的初心依然  

我用头颅抗拒黑暗

 

 为信仰  

也许我已得到上帝的宽恕  

但我的愤怒也许难以平息  

然而为了中国未来的孩子  

也为了那些在黑夜中暗行的灵魂  

为了这个多难的民族  

为了脚下生我养我的土地  

我愿抛洒满腔的热血和全部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上面这首现代诗歌《初心》的创作历程告诉我,不论是那种文化形态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应该是那个特定时代时空烙印的珍宝,并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所推崇。浮躁替代不了艺术的本质。据本人多年的现代诗歌创作经历来看,似乎我总觉得当代诗歌缺少了点什么,似乎总有一种被“调戏”的感觉,灵魂被出卖的羞愧。

    在这一点上,古人中的那些诗人们则比我们做得好,从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到杜甫的“为人性僻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再到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古诗词中,我们似乎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好的艺术珍品是通过反反复复,不断打磨与提炼出来的,不是靠吹捧和投机“炒”出来的。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海洋,我们不缺诗人,但缺少的是像李白,杜甫,白居易那样的大师。艺术只有与人民同在,与人民共命运,同呼吸,把人民的冷暖安危装在心上,这才是人民需要的真正的艺术家。

   其实艺术本身并不抽象,似乎是我们这些后来的艺术人,多了一些浮躁而少了一些沉淀。在魚龙混杂的时代,一定要不忘初心,我们才会在浩瀚的艺术之海中,找到艺术的真正答案。最后我想借用当下中国房地产中的一句名言作为结语:“艺术是用来賞的,不是用来炒的”。


扫一扫关注微官网